五本中国艺术书籍推荐
5 Art Books from Asian Art Book Club, Recommended by KaleidoscopeBooks


03.02 2021  






最近我们偶然发现了一个名叫“Asian Art Book Club(亚洲艺术书俱乐部)”的线上活动,联合了东亚6家独立书店,共同展示并售卖来自69个艺术家的67本书籍。在这个无法出国旅行和互动变得相对艰难的时期,用网络抱团的方式推广、阅读亚洲艺术家的优秀作品,以及在线预定购买书籍,不失为一种解决物理行动不便的方案。

主办方 your-mind 来自首尔,他们邀请了6家书店于2月19日-3月5日与大家在 your-mind.com 相聚。除了我们的新朋友万花筒书店 KaleidoscopeBooks(沈阳),还有 Mosses(香港)、pon ding(台北)、WildFlower Bookstore(台北)、popotame(东京)和 ON READING(名古屋)。





关于万花筒书店,我们怎么也想不到它位于被戏称为“中国浴都”的辽宁沈阳。书店主营艺术设计、插画和摄影类书籍。成立书店两年来,团队成员还创建了自己的独立杂志品牌《memo》。我们请来万花筒书店的主理人 Cheney 和平面设计师 Ritty,选择参加这次亚洲艺术书俱乐部活动中的5本中国艺术家作品与大家分享。







隐字上海



“《隐字上海》收录了摄影师在上海的街巷行走时反复遇到的令人着迷的主题:那些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裸露出来的旧时手写文字。它们往往直接绘写或雕刻在建筑主体上,后人则直接将新的招牌遮盖其上。随着街道整治、旧房拆迁,新招牌被卸下,这些几十年、甚至百年前的文字,就如意外的考古现场一样呈现在人们眼前。
“所谓‘隐字’风景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昔日落在街角或弄堂深处的烟杂店、酱油店、副食品店的手写招牌,至今还能见到;或是隐藏在拆除的招牌里层、新搭建的脚手架背后、碎石瓦砾间的‘字体遗址’,其背后的空间早已易主或不复存在,但偶尔残留的招牌仍能带我们闪回到彼时的马路风景中。

“过去百年间,中国的语言规范与文字样貌也经历了巨变,‘隐字’展现了这种变化的缩影:丰润饱满的繁体楷书招牌,往往可以追溯到民国或清末;社会主义特色的语词、汉语拼音和二简字,见证了建国后的语言文字改革;带着行政区划名称和编号的粮油果品烟杂百货店,是计划经济下的产物……

“摄影师需要与城市的拆迁工作保持同步,在这段窗口期及时记录下这些文字,因为他们知道,伴随着新商铺和新街区的建设,露出的旧字很快又将回归隐匿。本书中的许多场景也已经消失,只能在影像中寻觅。”

—— The Type


这本《隐字上海》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算是一本“市井字体”的小型历史手册与黄页,不仅为字体设计师以及字体爱好者总结了城市中的字迹,同时也为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参考。而 A6 的开本在翻阅的过程中正如翻阅一本厚厚的字典,让读者在观察上海街头那些旧时的店名和字形的同时,也多了一份细细回味一道道风景所带给大家的时代记忆。十年之后,不知道会有多少隐藏的字迹还会存在于某个街角或巷子里,再次打开这本书的时候,应该会多了一份对于它的解读方式。





ATLANTIQUE





这本 zine 是由艺术家孙白在前往大沙丘之后完成的一段真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故事:

“这里的冬季多雨,在12月终于放晴的一天,我打算去大沙丘散步。

“冬日的沙丘没有什么人,我在下午到达,心情愉快。因为昨天刚下过雨,沙子有一点重。在攀登沙丘的过程中,我感受着来自温带海洋区的潮湿的风。沙丘的东面是森林,沙丘像凭空冒出来的庞然大物,它的孤独像是在一个梦里。我脚下只有沙子,像在世界的尽头。

“沙丘离我住的城市很近,但我之前从未来到过沙丘,但我知道有一天我一定会登上沙丘。

“12月的这个黄昏我登上了沙丘的顶端,这里是大西洋的西南方,可以看到落日,不同于你的城市,是可以看到海上日出的地方。在沙丘的顶端,我看到了冬日午后闪光的大海。”

—— Sun Bai


在创作独立杂志《memo》的一期内容时,我们曾与孙白聊起“做梦”这个话题,她说自己有一个习惯:用本子将自己的梦记录下来。她觉得做梦也可以训练自己的观察方法,在梦里可以用与现实完全不同的视角去观察世界,同时大家也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去解读她的故事。

孙白的作品通常用浪漫的图像语言来叙事,故事情节也随着她独特的笔触缓缓展开,这本《ATLANTIQUE》事实上更像是她的一个日记本,用温暖的铅笔涂绘了她的经历。书页间的图像随着她的笔触忽近忽远,忽明忽暗,黑白场景的叙述就像在上演一部有些伤感的文艺片。当故事结束之后,我们似乎也能感受到大西洋西南方遥远的海风。





害羞的版





《害羞的版》是夢廠和郑淳合作的一本 zine。

“作品由郑淳的版画《害羞的⼈》延伸⽽来,封⾯在设计上希望与害羞这个概念进行呼应,使用具有朦胧美的纸张做外封皮,透过这层封皮隐隐约约看到首页中“害羞”的画,与⾸⻚⽊板上的彩⾊线条完美的融合在了⼀起。原本彩⾊的画在书⾥以 riso 单⾊绿呈现,配以橙⾊⻩⾊的⻋线线条。虽然封⾯封底他们是靠丝⽹来完成的,但往常躲在画纸之后的⽊板,在这⾥成为了主⻆。这样的设计是做版画的⼈(夢廠和郑淳)对⽊板的⼀点感谢。”

—— 夢廠


这本颇具实验性的 zine 除了它本身具有的趣味性之外,作品的内容也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这本 zine 在内容上进行了主次颠倒的尝试,读到中间惊喜的发现它原来是“书中书”。为了让这次看似违和的尝试具有合理性,创作者们把原本作为主角的画从颜色与尺寸上做了概括与缩减,反而给予制作版画的木板更多的篇幅、空间与更丰富的色彩,使它们拥有了自己的个性。




甜圜





“我离开这里的时候,脑海中唯一能想到的家乡和童年,就是潮湿空气中的盐味和南风的热气。

“《甜圜》,是我在P&PSTUDIO自出版的第一本摄影集,前身是一个纯个人的摄影记录计划,每年回家期间都会做的短暂拍摄,后来这个南方的小城由于旅游区改造,老城区拆迁重建,大量旅客到来,但悠闲自在的日常生活却没有过多的改变。

“新书中抹去了原来直接纪实的地域标记,用一种’新’去探讨当下城市环境‘不断变化的’和记忆‘过去的’之间的状态。”

—— Chun Guo


作为一本纪实摄影画册《甜圜》给读者带来的感受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纪实摄影集,它在记录的同时也十分具有观赏性:浓烈的彩色照片与安静的黑白照片转换呼应,图像的尺寸错落有致,就像在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这本摄影作品它蕴含时过境迁的城市环境下的诗意,也有来自创作者赋予这种城市变化的趣味性。家乡中所有的元素(广告牌,游戏机,鸟笼等)被一根绿色装订环串联起来,试图在变化中保留某种一致性,同时这种材质也让读者回忆起1990年代一些比较具有记忆点的“旧玩物”。城市在发展,生活在变化,当所有的事物都在发生改变时,对于家乡的爱是不变的。




上海芝加哥





《上海芝加哥》由“51人”制作发行,陈韵策划,周安迪设计。它为“51人”所发起“张听雷:暗黑城市的寻访者”活动的前传(上海)与后续(芝加哥)。

“ 我在上海出生长大,这样的大城市像一张巨大的网,在每个细枝末节都藏有大量的探索空间,在我之前的研究中我一直以一个本地人的身份去找寻一些不为人知的城市角落,这似乎是一种对国际大都市的另类解读,也是将城市解构的方式。我想我算是多少了解上海了。在芝加哥的时候我也找到了两个大城市的相似点。在如今的建筑设计领域,对于未来、太空、节能,甚至参数化的探索是一种主流又讨巧的做法。可是我的关注方向却都一直在当下和过去。

“这本书虽然名为上海芝加哥,但书里的故事从来没有发生在这两座都市的中心舞台上,而是在不为人知的毛细血管里流淌。它们是被路人错过忽视的灰色角落,而这两座城市里正因有了这些地方,才更加迷人。”

—— 张听雷


翻阅这本 mini 书仿佛也是一段探索城市秘密的旅程,每位读者都成了一位探索者。这本书由文字与图像组成,而它区别于传统书籍的地方除了要从一个相对大开本的盒子中拿出几厘米大小的书才能阅读之外,书本身形式的构架也给我们带来惊喜:不规则的文字排版及阅读顺序,不同大小的字体,甚至不同的图片语言……所有的元素似乎都是组成两座城市故事的拼图。书中的文字及图片语言,让这两座城市中那些被人忽视,隐藏的角落变得逐渐清晰。上海芝加哥的地理距离虽然相隔甚远,但认真观察之后不难发现,它们之间的距离却又很近。在某种程度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在这些隐藏的角落中,这种默契与共振在悄悄进行着。




书评文字、图片提供 KaleidoscopeBooks万花筒书店
主理人 Cheney / 平面设计师 Ritty

微博@kaleidoscopebooks
IG@wanhuatongbooks